找到相关内容850篇,用时2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素王的精神永存——就厦门禅修活动谈印顺导师对我的影响

    法师把清理反省中国佛教的思想批判工作,视为任重致远、尽未来际的菩萨行。本文的结论是:人间佛教是本于的佛法在世间流布的表现形式,它具有社会适应、社会关怀、社会批判三个层面,而失去批判精神的所谓“人间...佛教的性质、社会作用和文化意义,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受用。三天的研修中,学员们在禅堂打坐参禅,在五观堂随僧众过堂吃斋,在讲堂听法师和教授讲论佛学,在行脚参访中与新一代的比丘和比丘尼畅谈佛学与人生问题。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94988756.html
  • 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最佳途径之我见

    最根本的实修、出世解脱的精神却有些被忽略了。当然,汉传佛教的特色就是菩萨道的入世精神,这是应该提倡的,但如果没有对佛法的切实修证体验,没有以出离心为基础,只是以凡夫的爱见大悲去做世俗的福利事业,不但所行难得圆满,还有陷入世间名利之网的危险。佛教是重的宗教,她最值得尊贵之处就在于超越世间的之真实解脱,如果忽略了这一点,修外弘失衡,只把重心放在一些表层效应上,一味的入世,向世俗化发展,...

    显法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0357154.html
  • 大悲观音菩萨法门

    是观音菩萨最长的根本咒,每一句真言,皆表示着本尊、诸佛、金刚护法的加持护念,以清净大悲圆明光辉制止一切危害有情的鬼神恶魔,疾病灾害,能使自性超越世间,智慧觉性光明。   现在,我们一起来看大悲咒的...感受恐怖者、迷者,而祈求成就悉地(觉悟),故皈命大悲心的菩萨。我今誓愿宣说此圣观自在菩萨所有大威神力之心真言(心真言为佛的法门的总持),皈命此大悲心陀罗尼的本尊,称赞观自在菩萨的功德力,希望一切圆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91657831.html
  • 北宗禅与大历诗歌创作

    ,住心看净,起心外照,摄心。指此以为教门。”乃指控制精神,疑心静虑,人定之前,万缘皆闭,断绝与一切外界事物的接触;发慧之后,得清净本性,觉悟万法皆空之理。对此,神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。他首先认为:“离此调伏、不调伏二法,即是能禅师行处。是故经文:心不住、不住外,是为宴坐。如此坐者,佛即印可。从上六代已来,皆无有一人凝心入定,住心看净,起心外照,摄心。是以不同。”’主张超脱于心与物、与外...

    郜林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4161769.html
  • 立雪断臂的二祖慧可

    的《续高僧传》未见叙述,相反却说慧可是“遇贼而遭断臂,因以法御心,不觉痛苦。”现在的学者也有不少同意这一说法的。但法琳的碑文记述得十分清楚。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在所著的《佛法...rdquo;,即佛的境界。又在卷三中,讲到“说通”和“宗通”;“说通”指言教,“宗通”指的道理。又在卷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04865603.html
  • 临济禅师语录讲话(1)

    坐就坐;没有一念存心希望求取佛果。甚么缘故要如此?古人说:若想造作事菜求得佛果,佛果就是生死的大朕兆。  讲话:  本段是代表临济禅师自自觉心地的风光:决然断除报化佛头上的幻境;十地满心的修证,...临济的说法是流自“自自觉心地”,在自觉心本分上已无一厘一法之境,所以临济也是不曾立有一尘一法之境提示给学人去修证,说法只是临济禅师从佛性上显度生的慈悲作用而已。  语 录  大德—时光可惜,只拟傍...

    惟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0465622.html
  • 密宗史略(三)

    出,凡七卷,今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,又据大日经开题讲,本经有三种梵本:  1、法尔常恒本,以心王心数诸尊,各各演说自法门。  2、分流广本,是龙猛菩萨,人南天竺铁塔,对金刚萨唾所诵持之十万颂经。  ...根本教义之总纲。其中如经文云:  佛言(大日如来):菩提心为因,大悲为根本,方便为究竟。  此三句,可说是全经宗旨之总标,一行撰大日经疏释此三句文曰:  观心实相,如净虚空,于所行,得深信力,万行 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2266541.html
  • 龙树辩证法底基本特征

    因此“中覌论覌湼槃品”明白的说:  无得亦无至,不断亦不常,  不生亦不灭,是说名湼槃。  二无、四不,便是湼槃(寂灭义)状态。着重指出在超越一切戏论而于寂灭,这唯相应的境地,不是心行言语所能...龙树着重点仍在超越一切戏论执着而于寂灭。在“无自性”的意义上,“中覌论覌湼槃品”提出:  湼槃与世间,无有少分别。  世间与湼槃,亦无少分别。  湼槃之实际,及与世间际,  如是二际者,无毫厘差别...

    虞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13838127.html
  • 持息念与天台小止观之研究: 兼与龙门丹道比较(上)

     1. 系缘鼻隔的“持息念”止观法门的修持法  2. 系缘鼻隔的“持息念”止观法门的修持的次第  3. “系缘鼻隔、脐间”的“持息念”止观法门的修行诀要  二. 系缘脐间的“持息念”止观法门   ...气的变化和。“十六特胜”是息的修法,“气遍全身”是根本禅的必要条件 [17] 。所以如何利用气来修行,是佛教禅定学的重要组成部份,此可以说明“持息念”的重要性。  智者大师的 ?小止观? 是 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274055.html
  • 禅宗与文人画(3)

    ”、“观”二方面。止,即抑制一切感觉与表象,舍离一切妄念;观,即集中其注意力,专意于一问题,并使其融化到全部意识里。应该说,禅观体验纯是一种只有自知的。当佛陀于菩提树下端坐思维,逐成佛果后,到底得什么?无人知晓,这自是神秘中的神秘。即使据佛典所说,佛陀开始不愿说法,但一旦开口,便是要把自己的体验传授于人。禅观体验,便不得不普遍化,个人的,亦需成为每个人自的导引。于是便有了佛陀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964956.html